觀察丨中國如何擺脫能源密集型發展的泥淖?
能源效率常被稱為全球能源系統中的“第燃料”,是各國中國建設可持續能源系統采取的重要措施之。在過去十年時間里,中國直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并取得了顯著成就。
2000年之前,中國處于能源密集型發展時期,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消耗;2000年之后,能源需求飛速增長,能源密集型發展模式已不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。中國能效改革的大幕正式拉開。
“十五”在摸索中前進
在“十五”之前,中國鮮有針對工業的強制性標準和法規,對于各行業只是單逐個制定節能政策,缺乏針對全數行業的統政策框架。
例如,當時中國雖然已落實了多種消費品的能效標準,但針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標準,或其他具有意義的節能措施寥寥可數。
2000年以后,中國工業與交通運輸業大幅增長,能效開始惡化,不得不開始由能源密集型發展向能源高效型發展轉變?!笆濉币巹澗V要,明確了單位GDP能耗降低20%左右,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%的約束性指標。隨后,中國制訂了強制性全國能源強度指標,按固定強度基線,到2010年時,將實現節能4.41億噸油當量。
為保證“十五”規劃綱要中能效目標的貫徹實施,中國在“十五”期間采取了諸多措施:
中國投入了200億美元用于公共財政補貼和投資,撬動了1000億美元的新增民間投資。
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9.1%,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4.29%,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2.45%,基本完成了“十五”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。
“十二五”打下堅實基礎
經過“十五”期間的能效改革,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定成效,但隨著經濟進步發展,工業化、城鎮化的進程加快以及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,我國能源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,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。
在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,能源的高效利用對今后發展至關重要。
“十二五”能效目標是到2015年時,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%,按照固定強度基線,這將節能4.69億噸油當量。為進步加強和推廣節能減排政策,能效指標約束下的工業企業由千家增長至萬家,數量增加了十倍,并且更加注重提高民用和商用建筑能效。此外,我國還相繼推行了新的政策條例及實施方案,如可持續發展指南、“跑者”計劃等。
經過五年的能效改革與提高,截至2015年底,單位GDP能耗累計完成節能降耗19.71%,這意味著超額完成了“十二五”節能降耗16%的目標。
“十三五”開啟新的篇章
2016年,作為“十三五”的開局之年,中國也次在“十三五”規劃中把能源消費上限設定為35億噸油當量。
除此之外,到2020年,單位GDP能耗將比2015年再降低15%。按固定基線,“十五”期間節能為4.41億噸油當量,“十二五”期間節能為4.69億噸油當量,“十三五”期間將節能5.62億噸油當量。
(數據來源:IEA)
在“十三五”規劃中,將對新能效措施和做法進行示范獎勵以有利于節能。進步推廣能效標識、低能效標準、財政激勵等政策。對工業和建筑節能項目直接提供資金支持、貼息貸款及貸款和信貸擔保。
就能效市場來看,中國也從中國補貼逐步轉向市場化運作,如成立節能服務公司,為節能項目融資提供風險擔保等。下步,中國還將在工業和建筑業采用計量和管理體系,并倡導消費者購買高效低能耗產品。